智慧教育:遍地开花,也别忘追肥呀
智联融通的时代,中国教育绝不居后,AI+教育已然落地生根,但要繁花锦绣,仍是征途漫漫。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腾讯副总裁汤道生做主题演讲《深耕智慧教育,助力学习者“生长”》,他表示:经过十年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从“工具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从单一的教学工具,迈向以数据应用提升整体教学能力、助力个性化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早已不是老师、学生、讲台这样简单的模式,而愈发演变成“云+AI+大数据”的方式。
此前,教培头部机构好未来亦做出一系列发展AI+教育的动作。“好未来再获AI顶会双料冠军”、“北京大学—好未来学习科学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与好未来联合研究中心二期合作启动,进一步探索智能教育”。可见,我国教育走向智能化、科技化的步伐日趋稳健,也逐步行进至世界前列。
智慧教育,教培航道加速器
所谓智慧教育,就是“人工智能+”教育,即“AI+教育”。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发展的条件下,以基于教育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为路径,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个性化。具体来说,“AI+教育”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模式与实践的集合,可划分为“计算智能+教育”、“感知智能+教育”和“认知智能+教育”,即AI+教育正从“能存会算”向“能听会说与能看会认”发展,并最终实现“能理解与会思考”。
2018年,AI+教育开始“大热”。2018年“AI+教育”赛道,共有44家资本或产业相关企业参与了投资。从融资金额来看,80%的融资金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大部分的融资金额集中在1亿至5亿元人民币。
2019年,教育行业融资整体趋冷,但有AI概念的企业吸金能力依然强势。这一年教育与AI的结合则更加精细化,AI互动课、AI助教等学习模式更加普及,多家在线英语机构开始推出AI课程。
2020年,疫情成为年度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在线教育企业开始寻找教育场景的闭环,利用教师、学生、业务三端应用进行布局,AI无疑是个很好的切入口。一般情况下,新技术总会遇到接受度不高的境遇。但是,疫情催生了庞大的在线教育需求,家长们对于AI教育的接受度高了不少。
及至今年,智慧教育成为社会、企业、家庭、学生共同认可和支持的重要项目,期待更高,与此相对应的责任更大。
“智慧”探索,软硬齐发见效力
从事或涉及AI+教育的主要有五类玩家:具有教育与业务背景的线上与线下教育机构,具有技术与产品背景的AI技术供应商与互联网巨头,以及综合教育与技术背景的教育信息化厂商。目前我国AI+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AI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消耗巨大,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玩家将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总体上仍然是以教育公司来主导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近几年,教培行业基于对“AI+教育”的探索,在教育内容服务层面已经取得诸多成果。如拍照搜题、语音测评等工具化应用;AI互动课、AI助教、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服务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
好未来:“未来魔法校AI英语项目”、“AI老师汉语学习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作“AI+教育”的优秀案例纳入了《AI与教育:给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报告,向全世界政策制定者推荐);此前还有,AI Lab、魔镜系统、IPS智能练习系统等。
新东方:N-Brain 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平台,基于该平台推出“AI班主任”,发布口语写作智能平台、智能学习产品RealSkill等。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识别、虚拟代理和会话聊天机器人等领导新型教培方向。推出智慧微课工具、智慧纸笔课堂等教育产品。
网龙:建设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出AI助教。
……
各方教培企业在探索AI+教育“钱”途中,也是在为国家走上世界科技教育前列做出卓越贡献,为孩子接受更方便、更适宜教育环境打造更完美平台。
智慧科技,风起云涌隐忧虑
教育远大于科技。
现代社会对于科技的膜拜导致了一些教育者和学生对人工智能过度依赖,对标准化知识深信不疑,这样一来将会忽略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重要性,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在知识生产之外,课堂中只见“物的尺度”,而缺少“人的尺度”,从而背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在AI+教育风起云涌的阶段,也不断有声音在说:“在人工智能逐步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会面临哪些危机?”试想,若教师可以无需对学生和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而轻松获得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方案、评估结果、和应对策略等,久而久之教师将被去技能化,丧失教学技能,未来也许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另外,智能化的评估结果就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全部情况吗?显然,不能。过渡依赖智能设备,忽视学生自身的社会历史性,少了情感、人性指标,仅以冷冰冰的数据来调试学生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发展是很片面和错误的。
作为智慧教育领头人之一的张邦鑫亦多次强调道:“教育”是“教”+“育”。尽管AI技术在“教”上显示出“过人”的能力,但“育”,依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教师不会被科技取代,也不要因技术便利而懒怠。
“智”“慧”之路,陡长艰深不停息
我国智慧教育发展之路长且艰,目前只有少数企业有实力进行自研,中小企业仅处于学习和效仿阶段。而且AI算法突破需要大量精英团队与资金投入,多是头部企业与高校的协同配合(如好未来两次联合清华大学)。
而且,我国AI技术虽已步入世界前列,但实际渗透率不足30%,公立院校不足10%,教培机构线上线下的应用程度差异大。据“艾瑞数据”统计:部分大型K12教培机构线下直营AI课堂教学中心渗透率仅2%。
在科技越发影响和改变传统教育的今天,老师的责任更应该被关注,技术再高端,终是为人服务,企业努力让AI更人性化,由此引发新一轮道德忧虑,然而就目前发展来看,AI 的“人性之路”还需好多年、好多辈的不断探索,当前的AI教育尚不足影响教师地位,仅是作为师生连通的助力。
在这个“教”愈发便利化的时代,老师们的“育”更要道德化、人性化。在智能的基础上,增长学生的慧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国家政府大力提倡所在,同样是每一个良心企业追求的终端所在。
文章来源:教培行业观察
版权声明:转载教培行业观察的原创文章,需注明文章来源以及作者名称。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开白小助手(微信号:eduguancha01)。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扫描二维码,第一时间获取教培行业的资讯和动态。
从此和教培行业观察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本栏目文字内容归jpguancha.com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Copyright ©教培行业观察 | 京ICP备20027311号-2
参与评论